Quantcast
Channel: 谁解红楼?标准答案:陈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0

韶山路0号君“红学”专题系列访谈之三

$
0
0
韶山路0号君“红学”专题系列访谈之三
三论《石头记》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頫



编者按:从信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曹頫在1715年继任江宁织造时,的确是一个小娃娃。令人震惊的是,学术界对于这个白纸黑字的事实居然采取了不予采信的态度。然而更为令人震惊的是,陈林先生居然通过小说“文本细读法”,取得了作者曹頫的“书面证词”,证明曹頫的确生于1706年(丙戌年),而这一有力的证据恰好跟信史文献构成相互印证。由确认120回《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的曹頫,陈林先生进一步论证“曹雪芹生平史料”都是后人伪造,甚至曹頫原著中根本没有关于“曹雪芹”的情节文字,从而论证现存一切《红楼梦》和《石头记》小说版本都是假的和错的——编者认为,这当然拉开了陈先生所谓摧毁“百年红学骗局”的大幕,这是红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及普通民众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0号君:陈先生好,在上两次的访谈中,你出示证据证明120回《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丙戌年)的曹頫,主要证据是作者曹頫在小说情节之中隐藏的“书面证词”,例如作者用“一明一暗”两条时间序列指示出贾宝玉和甄宝玉共同的原型人物生于1706年(丙戌年),这位原型人物就是曹頫;作者又用错误的八字命理暗示元春原型人物、曹頫的姐姐曹佳氏确切的生日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大年初二)。陈先生的论证若要成立,似乎必须首先要证明《石头记》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陈林(以下简称“陈”):谢谢0号君。《石头记》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因为《石头记》就是“石头”下凡历劫之后写成的。在小说中,“石头”就是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所以小说作者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人物。

0号君:读者提出的另一个疑问是,即使陈先生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曹頫是作者,但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怎么曹雪芹就不是作者了呢?

陈:这个问题很有意义,现传的小说第一回中这段情节文字也曾经让我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以为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石头记》是父子合著。但后来我想明白了——首先,曹頫是作者这一论证毫无疑问,可是目前流传的所谓“曹雪芹生平史料”都企图证明“曹雪芹”是作者,而“曹雪芹”跟曹頫毫无相似之处,因此我确定这些所谓的“曹雪芹生平史料”都是后人伪造的,“曹雪芹”只是一位虚拟的小说人物,并不实际存在;其次,“曹雪芹”也不是曹頫的笔名,如果“曹雪芹”是曹頫的笔名,那么“曹雪芹”就成了贾宝玉,可是“曹雪芹”在小说中仅仅是作为一名“传书人”出现的。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想明白,曹雪芹“披阅增删纂目分回”这些情节文字并不是曹頫原著所有,而是上海书局在1899年炮制“悼红轩原本”《增评补图石头记》时,在小说原著中伪造妄添的。伪造妄添这些情节文字,就是为了使《增评补图石头记》的小说文本获得“悼红轩原本”的身份地位,是一个恶劣的营销噱头。

0号君:太可怕了,曹頫原著《石头记》中竟然没有曹雪芹!这么说来,岂不是现在的一切《红楼梦》、“脂砚斋评本”等小说版本都是假的了?

陈:没错,证伪曹雪芹“披阅增删纂目分回”这些情节文字,就能轻而易举地证伪现传一切版本,也能够轻易揭穿红学界长期处心积虑隐瞒真相、大肆欺诈的百年骗局。这个问题我想留待讨论小说版本时再细说,这次访谈我们集中讨论曹頫的生平史料。

0号君:好的。陈先生上次说到,有关曹頫的信史文献并没有明确指示曹頫生于1706年(丙戌年),但这些信史文献能够证明“曹頫生于1706年(丙戌年)”是一个正确的判断,请陈先生详细谈一谈。

陈:有关曹頫的信史文献主要集中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辑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一书中,其余散见于曹寅等人的诗文集。曹頫本是曹寅之弟曹宣的第四子,1715年在康熙的指示下,由苏州织造李煦主持过继给曹寅的遗孀,并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死于1712年,他生前的一位朋友王煐写了12首挽诗悼念,其中一首挽诗的注写到,曹寅的弟弟曹宣(芷园)“于戊子岁先逝”。这是说曹宣死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年(1708年)。

曹寅《楝亭诗钞》卷六中有一首《思仲轩诗》,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追念去世的弟弟曹宣,其中写道:“只身念老兄,诸子尚乳湩。”这是说曹宣身后的几个孩子尚在吃奶,还是婴幼儿。对比我的论证,曹頫生于1706年,1709年时年仅三岁。可能正因为曹宣早逝,所以他的几个孩子都由曹寅夫妇带着在江宁织造府长大。

1715年,曹寅的嗣子曹颙暴毙,在康熙的指示下,由苏州织造李煦主持,将曹頫过继给曹寅遗孀,并继任江宁织造。

0号君:这么说起来,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时年仅9岁,这似乎很不合乎情理呀!

陈:这就是曹頫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所称颂的“旷典奇恩,亘古未有”。简单地说,织造并非官府衔职,而是隶属皇帝家的后勤部门内务府,主要负责管理丝织工场,为皇家和朝廷提供绸缎布匹。曹頫尽管年纪小,但织造配备有司库一人、笔贴式二人、库使二人,曹頫完全可以应付日常的工作。小说中的薛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哥儿,但他在12岁时就能够当“皇商”。

康熙让一个9岁的小娃娃当江宁织造,当然是因为他跟曹寅之间的“深情厚谊”。康熙六下江南,四次驻跸曹寅江宁织造府,这接驾的巨额费用是由曹寅挪用两淮巡盐任上的公款来填补的。康熙对此心知肚明,但并未追究曹寅的罪责。曹寅到死也没能弥补两淮巡盐任上的巨额亏空,康熙随后让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就有“父债子还”的意思。不料曹颙1715年暴毙,曹寅身后再无嗣子,所以才有了曹頫过继给曹寅遗孀一事。康熙应该是想让这个小娃娃在担任织造期间,慢慢地把曹寅的巨额亏空给补上。

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6岁登基,康熙自己8岁登基,所以我认为康熙让一个9岁的小娃娃去当江宁织造,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

0号君:有意思。那么曹頫给康熙的奏折能证明他担任织造时是一个9岁的小娃娃吗?

陈: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初七,曹頫在奏谢继任江宁织造折中写到,“奴才包衣下贱,黄口无知,伏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特命奴才承袭父兄职衔,管理江宁织造”。其中“黄口无知”,明明白白就是个小娃娃。



曹頫在1715年的奏折中自称“黄口无知”。

三年之后,康熙在曹頫一份奏折后批复:“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三年前曹頫“黄口无知”,三年后曹頫仍是“无知小孩”,可见曹頫生于1706年,1715年9岁当织造是完全正确的判断。



康熙在1718年的奏折批复中称曹頫“无知小孩”。

从曹頫的奏折和康熙的朱批来看,康熙称曹頫“无知小孩”事出有因。在1716年的一份请安折中,曹頫说错了话,被康熙朱批教训了一顿:“米价还贵,如何说得十分收成。病故人写在请安摺内,甚属不合。



康熙在1716年的奏折批复中教训曹頫。

由上述信史文献来看,曹頫生于1706年是一个准确的推断,而且是对现有信史文献的有力补充。

0号君:有意思,看来曹頫的确是一位传奇少年了。那么曹頫有没有创作《石头记》的高妙才华呢?

陈:从小说给出的书面证据来看,《石头记》就是曹頫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曹頫的高妙才华明摆着。从文献史料来看,曹頫从小聪明好学,能够得到伯父曹寅的赞赏和鼓励。康熙六十年刊《上元县志•曹玺传》记载,曹頫“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曹頫15岁那年,康熙皇帝命曹頫为大数学家、大天文学家梅文鼎(1633~1721)经办丧事,“至今传为稽古之至荣”。小小年纪能奉旨经办丧事并为人称颂,可见曹頫的确“有两把刷子”。对此我特别想到的是,小说写不到20岁的王熙凤主持操办秦可卿的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这应该跟曹頫的亲身经历有关。

0号君:请问陈先生,小说写到贾府被抄家,这也跟曹頫的亲身经历有关吗?

陈:当然有密切关系。康熙于1722年年底驾崩,曹頫顿时失去了保护伞,随后登基的雍正痛恨挪用公款办理接驾事宜的曹寅,因此对欠债不还钱的曹頫“风刀霜剑严相逼”。雍正五年年底(1728年年初),曹頫因在山东驿站多要人马钱粮被告发,在京城被“双规”。“双规”期间,曹頫居然暗中指使远在江宁织造府的亲属转移家财,雍正发现后大怒,立即下令抄家。

0号君:曹頫既然被抄家,那他怎么写的《石头记》呢?

陈:简单地说,曹頫被抄家后,他在江宁织造府的家产被赏赐给力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曹寅遗孀和少数几个仆人北上京城,住在曹寅的京城旧居“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我们知道,曹頫的姐姐曹佳氏是平郡王讷尔素嫡福晋,是皇亲国戚。不但如此,曹佳氏生了四个儿子,长子福彭继承了“平郡王”的封号。福彭是乾隆皇帝幼时的伴读,后来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曹頫虽然曾身陷牢狱,但到了乾隆登基之后,他最糟糕的日子算是过去了。

曹頫出狱后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能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红学界一直没有弄清楚这是在哪儿。我研究过《乾隆京城全图》,很简单,“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就在今天北京地铁五号线磁器口站A出口处。



曹頫故居“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在《乾隆京城全图》的标黄处。

当我研究清楚“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的具体位置,我就明白了,小说中的甄士隐就是以老年曹頫为原型的,因为“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紧邻着大慈庵,而这个大慈庵看起来就像一个“葫芦庙”。
 





曹頫故居“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就在今天北京地铁五号线磁器口站A出口处。

0号君:太有意思了!曹頫就是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这里写作的《石头记》吗?

陈:这一点我无法确定,因为小说还写到甄士隐后来出家当了道士。无论如何,北京地铁五号线磁器口站A出口,曹頫故居“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也许将来会成为人们献花纪念的文化旅游地标。


(未完待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