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谁解红楼?标准答案:陈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0

韶山路0号君“红学”专题系列访谈之一

$
0
0

韶山路0号君“红学”专题系列访谈之一:

《石头记》作者是曹頫,证据何在?


编者按:众所周知,清代长篇小说120回《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现存后40回由高鹗续写,乾隆时期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等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手抄本,“红学”是二十世纪中国与“甲骨学”、“敦煌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胡适开创的“考证派”“新红学”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端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及民间组织中国红楼梦学会是当代中国最庞大的学术研究机构和组织之一。


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学者陈林不断在其专著、博客和专栏文章中提出,120回《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曾任康熙雍正时期江宁织造的曹頫(頫,音义同俯),最接近曹頫原著的小说版本是上海广百宋斋铅版书局1885年出版的铅印绘图本《石头记》,现今流传的一切《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都是篡改和伪造的错误版本,“新红学”从一开始就是胡适操纵的骗局,而官方红学界高层人士早就知道胡适的骗局,但长期隐瞒真相,继续散布“新红学”谎言。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韶山路0号君计划对陈林进行系列访谈,公开展示其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验证情况,接受公众的审核和质疑。0号君认为,如果陈林的论证成立,则百年“红学”即沦为骇人听闻、贻害深远的学术腐败,必须得到及时和有效的遏制。


韶山路0号君(以下简称“0号君”):陈兄好,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的采访涉及的问题很多,你认为从哪个论点或者话题开始比较方便?


陈林(以下简称“陈”):谢谢韶山兄的热心和仗义。“红学”问题看起来是一堆乱麻,无头无绪,剪不断理还乱。但我现在对这个专题已经想得很清楚,我们从作者考证问题开始讨论会比较好。


0号君:好的。我们知道,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除了主流论点作者是曹雪芹,百年来还有数十个候选作者,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也曾有人提出过曹頫是作者,对此你有何看法?


陈:首先我要说明一点,称这部小说的题名叫“红楼梦”,这是不对的。无论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是谁,它的本名都叫“石头记”,而不是“红楼梦”。出于对这部巨著的尊重,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恢复它的本名,而不是继续沿用“红楼梦”的错误题名。


0号君:有意思。那能否请你简要地说一说《石头记》为什么变成了《红楼梦》?


陈:《石头记》自乾隆后期(1790年左右)传播以来,在民间大受欢迎,一些小说情节如黛玉葬花等被改编成了戏曲,题名《红楼梦传奇》等,所以小说的本名《石头记》渐渐不被人提及,文人著录乃至续书等都用“红楼梦”。胡适于1921年发表的著名“红学”论文也叫“红楼梦考证”,而不是“石头记考证”。到了当代,红楼梦研究所的校注本是最为流行的本子,它的题名就叫“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常言说,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版权著作权,那就应该及时恢复《石头记》的本名,弃用“红楼梦”


0号君:有意思。那现在请陈兄再回到上面的问题——除了主流论点作者是曹雪芹,百年来还有数十个候选作者,甚至也曾有人提出过曹頫是作者,对此你有何看法?


陈:无论此前人们认为作者是谁,那都不叫“考证”,而叫“猜测”,或者考证所依据的证据材料并不可靠,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令人信服。确实有人提出过曹頫是作者,但这还是猜测,不是考证,并且没有人弄清楚曹頫确切的生年。


0号君:你认为只有你的推论是严格意义上的“考证”,并且你首先弄清楚了曹頫的生年,是这样吗陈兄?


陈:没有自负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是这样。不过,我刚进入“红学”研究领域时,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也不是太了解,因此在实践中也犯了“猜测”导致的严重错误,具体而言,就是“猜测”曹雪芹是曹頫之子,“猜测”“脂砚斋”是曹頫的化名,“猜测”120回小说是父子合著,非常惭愧,教训非常深刻。


0号君:“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就是以客观事实为证据材料,合乎逻辑地证明某个判断,并且能够用进一步的客观事实给予验证。那么,陈兄认为120回《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的曹頫,请问陈兄你的证据材料是什么,如何论证,如何验证?


陈:简单地说,我的证据材料主要是两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是作者在小说中提供的文本证据(书面证据),一是信史文献。


0号君:请陈兄首先公示作者在小说中提供的文本证据。


陈:必须说明的是,我并未预设作者是曹頫,然后去搜集有利于我结论的证据材料。我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发现作者在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并暗示了一条真实的年代序列,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整部小说就是按照这条真实的年代序列逐年展开叙事;这条真实的年代序列隐藏了贾宝玉的真实生日1706年6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圣诞,这个生日就是曹頫的生日;这条真实的年代序列还隐藏了元春的真实生日1692年2月18日,正月初二,这个生日就是曹頫的姐姐曹佳氏的生日,曹佳氏是江宁织造的长女,嫁给了康熙的侄儿平郡王讷尔素,她的生日在清宫档案《娶妻册》中有明文记载。


0号君:小说隐藏并暗示了一条真实的年代序列,这就是陈兄所称的“红楼时间密码”,被陈兄首先“破译”了,是这样吗?可是,小说中真的隐藏了这样一条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陈:是的,我用“文本细读法”,仔细梳理了小说时间线索的全部细节,然后就发现了大问题。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请大家下载一个“日梭万年历”软件,这是华中农业大学刘安国为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编写的万年历软件,不但方便日用,而且对历史考证有重要作用。


0号君:请陈兄明示,你发现了什么大问题,可以方便验证吗?


陈:文本证据是大家都方便检验的。我发现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小说中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有四个农历历法特征,一个是元春的八字命理错了。我先说第一个问题。


从第18回到第53回,这一年贾宝玉实岁13岁。小说写到这一年有四个历法特征:(1)第27回写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2)第30回写到,五月初五端阳节已到“伏中”;(3)第50回写到,十月中旬已经下雪,贾母称“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这说明当年十月中旬已到“小雪”节气;(4)第53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一天不是“大年三十”,而是“元旦”“正月初一”,因为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除夕朝贺”,“元旦朝贺”才是历朝历代的礼仪大典,这说明当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29天。


关于端阳节已到“伏中”的描写,我们需要了解一点中国传统历法常识,即“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请大家打开“日梭万年历”,看看今年的三伏情况。


2018年6月21日夏至,第一个庚日是6月27日(庚寅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7日(庚子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7日(庚戌日),正规的日历通常会标记这一天是“初伏”。小说写端阳节已到“伏中”,这说明五月初五已经过了夏至。





2018年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7日,按传统农历,这一天开始入伏,当天是初伏第一天。


关于“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也许会有读者或专业研究者辩称这一天就是“除夕”“大年三十”,这是“小说家言”,不必据以为实。个人固然有坚持己见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多看一看事实也许更有益处。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有些年份的阴历十二月确实是小月,只有29天,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日”当天就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元旦”“正月初一”。例如,2016年2月7日,阴历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是除夕,第二天2月8日就是新年正月初一。



2016年2月7日,阴历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是除夕,第二天2月8日就是新年正月初一。


如前所述,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除夕朝贺”,“元旦朝贺”才是历朝历代的礼仪大典;另一方面,从清代礼仪制度来看,贾母在“腊月二十九日”之后连续两天进宫朝贺,这一描写有其历史依据。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礼部•朝会三》的规定,从顺治八年开始,“元旦”当天,有“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法律规定;从康熙八年开始,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日期改在了正月初二,在这一天,命妇不但要朝贺皇太后,而且首先要去朝贺太皇太后。


因此,第53回写到的两次朝贺,可以从清代的“根本大法”及其实施细则上找到依据。这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个“次日”就是“元旦”,朝贺的对象是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进宫朝贺,这一天是“正月初二”,朝贺的对象是皇帝的奶奶(如果他奶奶还活着的话)和老妈。


0号君:请问陈兄,发现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的四个历法特征有什么意义呢?


陈:首先我要强调一点,以前从未有人发现这一年的四大历法特征,而我发现这四个历法特征之后,就想到要去查清代的历法资料,看看哪一年的历法特征跟小说的描写相同或相近。我想到,也许作者用这四个历法特征暗示了一个真实的年代。如果贾宝玉在这个真实的年代实岁13岁,那我们就知道了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代,我认为这个真实的出生年代就是小说作者(贾宝玉的原型人物)的确切生年。我们拿这个真实生年去对比曹寅后人,就能知道作者是不是曹寅的儿子或孙子。


0号君:太有意思了!那陈兄就是用“日梭万年历”来查的吗?


陈:我在1995年那会儿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但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我也没有更多渠道去查找清代历法资料。直到2003年9月,那时我刚搬进新居,拉上网线,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搜索清代历法资料,然后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万年历网站,可以检索清代历法情况;同时,我又找研究生时的同学借了一本郑鹤声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我的“红学”研究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大家可以很方便地用“日梭万年历”来查证。


0号君:请陈兄告诉大家你查证的情况,贾宝玉实岁13这一年的真实年代。


陈:我查到最接近小说所写历法特征的年份是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这一年的阴历历法特征是:(1)五月初五当天交夏至;(2)十月十二日交小雪;(3)十二月恰好是小月,只有29天。








日梭万年历截图:康熙五十八年的夏至、小雪和除夕。


0号君:可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不在这一年?


陈:没错,康熙五十八年的芒种不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也不是“未时”交节。但是,如果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真的是1719年,那么他的真实出生年代就是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


0号君: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吗?


陈:厉害了0号君,你非常敏锐!根据“日梭万年历”,康熙四十五年的确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但交节时刻不是“未时”(13时~15时),而在“申时”(15:43:53)。我当时的判断是,可能清代计算交节时刻的方法跟现在不同,根据清代的计算方法,当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另外,也许是作者故意错开了一个时辰,也许是作者记错了。同时,结合我对元春真实生日的正确推定情况来看,我确信“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就是指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贾宝玉的真实出生年代就是1706年。


0号君:陈兄是否武断了——清代的万年历是否记载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呢? 


陈:长期以来,我一直想查找清代的万年历资料啊。我知道俞平伯和周汝昌都查过“殿板万年书”,他们有那个便利,我没有。周汝昌查证“殿板《万年书》”,发现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是“四月二十六日”“亥初一刻四分”(21时19分)交芒种,他因此推断“作者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并认为小说所写的“未时交芒种节”是“随手拈来补足之语”。俞平伯则推断“曹雪芹”生于1723年,他认为小说所写的这个特殊日期指的是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因为这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未时交芒种”。俞平伯写道:“曹雪芹的一生经历过四月未时交芒种节气的只有一个机会,即乾隆十二年丁卯。他正在写书,把它顺便写上,是很近情的。”


0号君:周汝昌和俞平伯并没有查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的年份。


陈:他们没有说是否查到。但我一直深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可我一直没机会去查“殿板《万年书》”。


0号君:抱歉陈兄,如果没有查实信史文献,你的“深信”只能说是一个“猜测”……


陈:非常巧的是,去年我在网上意外发现有人贴出同治年间“钦定万年书”的书影,明白无误地显示康熙四十五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但未指明具体年份和资料出处;我又发现,华中科技大学老教授张良皋早在1979年就曾于《文学评论丛刊》上撰文披露,据“同治万年书”,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芒种”,真正与小说所叙“一丝不错”,但张老先生也没有指出该“万年书”馆藏何处,哪年刊刻。


我立即行动起来,四处查找资料,终于在网上购得《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第十和第十一册(王春瑜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其中收录了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的《钦定万年书》两卷,康熙四十五年丙戌这一年的历表明确记载当年正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的《钦定万年书》明确记载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正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0号君:厉害了陈兄,此处应有掌声!这就是说,你确实证明小说所写的这四大历法特征的确是在暗示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是1719年,贾宝玉的真实生年是1706年。那么,贾宝玉的原型人物、小说作者是曹頫吗?曹頫生于1706年吗?


陈:是的,贾宝玉的原型人物、小说作者就是曹頫,曹頫就是生于1706年。不过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罗列反复可验的证据材料、信史文献,有待下回分解。


0号君:好,谢谢陈兄,期待陈兄再次精彩展示!


陈:再次感谢0号君的热心和仗义!


(未完待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