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精彩访谈,岂忍胎死腹中?(三)
欧阳健
转帖出处:http://qianqizhai.blog.hexun.com/110248638_d.html
下面是李玲据2016年11月18日采访录音整理的全文,她整理得很认真,也很准确,连讲话语气也表达出来了。但要说是“全文”,还可能有遗漏,有的寒暄话去掉了,有的话没有听清。即便是整理稿,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李玲发给我的,一个是经我改正的,我的硬盘里的就是后一个版本。有些话是即兴而发,脱口而出,不一定深思熟虑,但为了反映事件过程,就都发在这里了。
欧阳健先生采访录音全文整理
你对陈林的评价?
我和陈林没见过面,通了几次电话。我觉得陈林是很有智慧的,文章用词可能比较尖锐,有人说他会骂人。我曾在他的博客留言:“得理需大度,临笔勿伤人。”后来他跟我讲,我这是为了激怒对方,是一种策略,自己并没有失去思维的冷静性。我一听倒很欣赏。你看现在,杜特尔特、特朗普,不也是这样么。讲话讲得冲一点,有时也有好处。我们读书人有时过于斯文,文质彬彬,人家不把你当一回事。
陈林的出现是一种好现象。他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敏锐,功夫下得也很深,资料也查得很多。我有几位朋友,像北京大学的侯忠义教授,贵州大学的曲沐教授,聊起陈林来,对他很也欣赏。常问:陈林哪去啦,有什么高见吗?他当年很敏感地发现脂砚斋笔迹问题,我觉得他是抓住了这个问题,并向纵深推进。
脂本作伪问题?
过去我们光是讲脂砚斋靠不住。但是好些人不明白我们的争论,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讲脂砚斋是有问题的,他们说脂砚斋怎么会是假的呢!?
我说脂砚斋是两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脂批。脂砚斋本子是一个手抄本。不像刻印的本子,如果明确了年代,印好以后就不好变了。但是抄本不一样,由于是手抄的,抄完以后可以不断增加。抄本是开放性的,它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纸张是旧的,字可以是后写的。
脂砚斋号称有七八千条批语,大部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不到二十条批语有用,可以证明胡适当年对曹雪芹的考证,比如曹雪芹什么时候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什么时候死的,《红楼梦》没有写完只写到八十回,等等。这是胡适当年的一些假设,而脂砚斋甲戌本的批语,将胡适的假设证实了,这多有用处呵!如果倒过来看,胡适是在1921年讲的话,脂砚斋是1927年才冒出来的(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批语又与胡适的话完全吻合,这胡适也太有先见之明了,所以脂砚斋的批语,首先是值得怀疑的。
陈林注意了“壬午除夕”,他这一发现,我觉得是很对的。我们过去过年,过的就是阴历年。民国以后才有阳历年,将过去的“元旦”叫做“春节”。过去也没有公元,纪法用的是干支。我们知道,“元旦”和大年三十是不固定的,每年不一样。但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所以陈林考证干支的转换,不是在除夕,不是在春节,而是在立春。因此“壬午除夕”是不可能的,这个“壬午除夕”本身就是伪造的。伪造的人不懂干支转换的规律,是民国以后的人才闹了这个笑话。
第二个问题是脂批。脂批实际上就那十几条批语有用。但是如果那个本子上就批阅十几条,那不是太显眼了吗?所以他要制造出大量的批语来把它给掩盖住。那怎么办呢?用的是辛亥三年和民国元年上海狄葆贤石印的本子,把那个有正书局本子的批语往里面抄。我有很多证据证明脂砚斋的批语是从这个本子里抄过来的。他就把这十几条批语混到里面去,这就掩盖住了,这是一种手法。
为了使脂砚斋的文本得逞,他们把“程甲本”的文本也做了一些改动,制造出了许多“异文”,以此标榜我这个就是“古本”,你那个是后来的本子。可以说,脂本里有好多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我是在1991年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的,距今已经25年了。当年那些权威们以为这是“奇谈怪论”,不屑一顾,只要鼻子哼一哼,你就会自生自灭。后来发现不行了,就来个全国性猛烈的围剿。我当时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正组织“《红楼梦》版本大讨论”,冯其庸他们一心想把我的阵地搞垮,他好搞一言堂,逼得我南下福建,以为只就可以扑灭了。但25年来,我又出了好几本书,说明还是没有被剿灭,这星星之火还是在坚持。我是个“无可无不可”论者,到大学来工作,天天接触青年学生,感到自己也变年轻了。有什么研究心得,还可以先和学生交流,逐渐完善。像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过去插不上嘴,现在有了带研究生的经验,知道学生的底子如何,态度怎样,论文该怎么指导答辩,就看出了好多以前没有看清的问题。正在写的这篇《再提胡适的博士学位》,如果你有兴趣,写成后可发给你看看。
我特别赞赏陈林的,是他把我的猜疑落实到具体的人上,这个很了不起。我当时排查了谁有可能是作案嫌疑人,猜这个人可能是个南方人,因为脂砚斋批语里面有很多“啊”,如“阿经过否”,等等。但是陈林能够把具体人指到陶洙身上,这个很了不起,没有天才,那是做不到的。他注意到了陶洙的笔迹,证明陶洙有作案的可能,他从内因外因、条件背景进行了考据,陈林考证这个干支的转换,不是在除夕,不是在春节,而是是在立春,我们是很佩服他的。
胡适当年说,他从海外归来收到一封信,说要卖一本《脂砚斋重评红楼梦》给他,但是他没有理会。后来这人把书送过来了,胡适看了一眼,就断定有极高的价值,于是用重金把它买来了。可是胡适又说,他太匆忙,忘记了这个人的姓名和地址。这种情况就很值得怀疑。搞古玩的人都要问是哪来的,是祖上传来下来的,还是哪个墓地挖出来的,他们都懂得传承是很重要的。一个古代抄本,如果不问明来历,对于专家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后来我在《档案研究》上发现了胡星垣写给胡适的信。陈林认为这封信的笔迹跟陶洙的笔迹很相近,他还考证胡星垣的宾馆,离胡适的新月书店有多远,从那个地方到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走,将这些都搞清楚了,这也很了不得。
另外一点,陈林提出,胡适这个人是非常勤于写日记的。胡适的日记,很多人说他做学问很认真,日记反映了近代的很多大事,那个余英时就很推崇他。陈林提出,既然胡适勤于写日记,那么在1927年这个人把“甲戌本”卖给他,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记录?他怀疑他是不是可能把它毁掉了。
关于胡适的日记?
这个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去年11月16号我到台湾去访问。我在台湾呆了将近四个月,编了我跟台湾古代小说研究专家魏子云的通信集。我跟他通信了十几年,大概有三百多封信吧。在台湾有空的时候,我就到台湾“国家图书馆”去查胡适日记的原稿影印本,我一看日记,有非常惊人的发现。
开始是为了一个很小的目的,想了解到底这个人是如何把“甲戌本”卖给胡适,什么时候上门来的,两个人怎么谈的,“重价”到底卖了多少钱,是三百个银元还是五百个银元。
但后来我发现,他的日记从1927年2月5日至1928年3月22日,有十三个月的空白。日记的删除,就隐瞒了卖书人的地址和姓名,掐断了寻访甲戌本流传的线索。发现“甲戌本”之后,他写过一篇《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这篇文章是1928年3月份发表的。胡适是一个快手,他写东西很快。但是他在1927年7月份拿到“甲戌本”,拖了八个月后才写文章,这个很值得怀疑。而且他还把“甲戌本”原来的装订拆毁了,重新装订,又加了自己的印章,对古物的保护是不合理的,破坏了原来的状态。
后来我有更大的发现,胡适写了五十年日记,其要点是时事的观察、感情的生活与学术的著作,现存胡适日记缺失了累计十年以上的十多个时间段,皆与三方面密切相关:时局的评论,既可能与时人见解不一,更可能与日后形势冲突;感情的经历,牵涉个人隐私,难免引起意外的纠葛;学术的见解,尤会因材料发现与观念变化而改移,一旦发现与现实有所抵牾,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隐没与毁弃。1927年2月5日至1928年3月22日的日记删除,隐瞒了卖书人的地址和姓名,掐断了寻访甲戌本流传的线索,造成了日记十三个月的空白。
1912年是民国成立,国家改元,从清变成了民国,孙中山就任大总统。那是一个大事,他那个时候在美国读书,生活很安定。为什么这一年的日记没有了?1919年我们都知道有五四运动,胡适被后来的人封为五四旗手,五四的精神领袖。1945年是抗战胜利的日子,也是大事,但是日记也没有。
胡适日记为何空白?
后来我想什么原因呢?1912年为什么没有?因为胡适对孙中山并不崇拜。他有很多攻击孙中山的言论。他从来没有表达过对孙中山的赞赏,甚至造中山陵他都非常反感。所以我想,当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他写两句挖苦的话,完全有可能。他在就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的时候,出版了这本日记,日记里面出现对“国父”的挖苦,你想这个行吗?当然这个只是猜测。
那么1919年为什么没有日记?对胡适这个人从根本上是反对学生去闹事。反对学生罢课,反对学生上街。他认为,学生应该安安稳稳的读书,日记在对一二九运动说的很清楚。胡适成为五四运动旗手,我觉得很奇怪。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把他塑造出来的。你想想一个五四运动的领袖会反对五四运动?那非要把它删掉不可。
再来为什么1945年没有?胡适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胡适在对日本的态度上一直主张不抵抗。他曾参加过汪精卫的座谈会,也曾告诫过蒋介石争取二十年的和平。一个和平主义者对待打仗打胜了,你怎么说呢!这都是大问题。
所以胡适的日记才被删掉。刚才讲的三个问题虽然是政治问题,但其实也是学术问题。第一个是他信假。这个胡星垣把信给了他,开始看很对我的胃口,那个人讲我看过你的《红楼梦考证》,我相信你是识货的。一个卖古董的人看中了买家,赶紧把本子卖给胡适,所以千方百计把本子卖给胡适。当时胡适从国外回来只有四天,这个人就打听到胡适住的地方,所以写信给他。但胡适忽视了,不理他。那人又打听到,新月书店要开张。就送到新月书店来了。这个人应该讲就是陶洙,陶洙是文化界的人士,他很熟悉这些内情,很熟悉胡适的心理。
陶洙和红学版本?
还有“庚辰本”和“己卯本”的问题,就跟陶洙更有关系了。胡适为了掩盖他跟“庚辰本”的关系,他在文章中就从来不提陶洙,这完全是有原因的。所以回到陈林的问题,他把这个事情揭出来,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南都报社应该给予他肯定。当年冯其庸攻击我,他是江苏无锡人,我们这个学院书记是人大哲学系毕业的,他是冯其庸的学生。我就跟这个书记讲,现在要反对家长制。没有一个家长会帮助外人来欺负自己家里人。
陈林是你们南都报的,他受到的压力也很大。你们作为单位的领导,还是应该出来仗义执言,要保护他,不要听别人风言风语就给他穿小鞋。至少他研究的积极性,他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这是我的一个基本态度。
关于红学破与立的问题?
至于那两幅图,我在2001年就退休了,退休以后“告别《红楼梦》”,他所说的版本我没有看过。后来之所以联系少了,是因为有一些观点上的差异。因为在脂砚斋这个问题上存在“破”和“立”的关系,先把胡适伪造脂砚斋的问题破掉,这点我跟他完全是一致的。而且我认为他做得很好,比我更高明。主要是破两个,一个是曹雪芹,作者是谁的问题;第二个是版本问题,到底哪个版本是曹雪芹的版本,是“程本”还是“脂本”,是120回本还是80回本。
那么“立”呢,就比较更难一点。现在关于作者的问题,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有68个候选人。深圳有一个叫王巧林的,最近也写了一本书,是探讨《红楼梦》作者的,大概在北京要出版,我给他写了一个序。68个候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否认胡适的观点。
在版本问题上,一般来讲,“程甲本”是最好的。陈林提出一个《增评补图石头记》,这个版本我没有,我也不可能跑到图书馆看,天天在电脑前忙得很。慢慢“立”,你见到陈林跟他讲,欧阳健老了,没有时间花这么多功夫。我心里有个潜台词,你说“脂本”是造假的,我认同。但是“程甲本”是活字本排印的,我在想,陶洙要把活字一个个排出来,恐怕难度太大,我认为不大可能。
陈林性子太急了,我认为可以先“破”。“破”还没解决,忙着“立”,不太好。大“破”才能大“立”,进一步把“破”的功业建起来,再慢慢“立”。对于其他人,我们也可以采取统一战线的态度,不要“唯我独革”。
在作者问题上,陈林讲是曹頫。河南《开封晚报》的赵国栋,他也认为曹頫是作者,而且他挺早就提出来的。陈林通过元春原型、曹寅女儿的方式去论证,也很复杂,如果没有时间去钻研的话也很难搞清楚。
胡适问题?
为什么“主流红学”这些人这么顽固?我开始以为,这些人是靠《红楼梦》研究而功成名就的,一下子否定,如何受得了?但是后来我想,这个问题涉及到胡适。我原来就事论事想这个问题,到了台湾以后有了一个升华。
《南方人物周刊》以前有一篇访谈录,访问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说胡适在大陆被批判,在台湾是”一等一的英雄“。因此我想到,在台湾胡适的威望肯定很高。所以我到台湾,注意看胡适的书,看大家对他的评价。结果我看了几本台湾学者写的书,这里的书对胡适的评价不但不高,而且比大陆还尖刻,这里面质疑了胡适的学问、学位和观念。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胡适在台湾所受到的批评》,这个月将发表出来。
我发现红学问题的根子在胡适身上。胡适在1950年代受到批判,1955年全国大规模批判胡适,现在都认为是“极左”思潮。改革开放以后,把胡适说得越来越好,现在对胡适的评价高得不得了。我查了“知网”肯定胡适的文章,大概有5000多篇。从1979年开始,对胡适的评价很高。1980年5月,上海的《学术月刊》发表过我的一篇文章,叫《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我对胡适的评价非常高。我查了网上为胡适讲好话的,开始大概在1979年,大概有十几篇文章,1980年有60几篇。
后来我搞红楼梦,发现胡适有问题,又写了《重评胡适的〈红楼梦〉版本考证》,刊于台湾《书目季刊》。现在我到台湾跑一趟,我发现胡适的问题太大,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绝对要正视。你作为年轻人,绝对不要盲从,现在把胡适捧得太高了。
第一,胡适没有什么学问,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他在美国学习,整天游手好闲。他学农学的时候,不读农业的书。学哲学的时候,不读哲学的书。打牌啊,游山玩水,去喝酒,演讲搞活动,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在美国读书八年,在农学院两三年,又转到文学院,在哲学院两年。两年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是假冒的。
他回到北京,蔡元培聘请他当北大教授,北大这个平台不得了,博士毕业到大学只能拿个讲师吧。胡适这个人社会关系非常好,到处交朋友。看日记好像很有学问,今年抄一段明天抄一段,但不等于你就真懂。胡适没有什么专著,除了《中国哲学史》以外,都是演讲集,书信集。
台湾有一位叫朱高正的学者认为,“五四”运动,西方有两股思潮传入,一股是社会主义,一股是自由主义。后来分道扬镳。社会主义走社会革命的道路,自由主义则是为了个人。现在台湾从个人讲很聪明,但是没有集体思想。这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异。
胡适想当总统,这个确有其事。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台独,胡适有责任。他在台湾搞反对党,雷震的自由中国。胡适,是美国看中的“颜色革命”的代表。胡适是台湾台独思潮的先导。
我们还从“红学”问题谈起。“红学”为什么不能动摇?不是这帮老爷们不肯让位,而是胡适的威风,谁也不肯否定胡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正面指向胡适。
现在不光是胡适在“红学”问题上造假信假,他开始信假,后来造假。他一年不写日记,为了让人相信“甲戌本”是真的,他必然跟胡星垣在一起,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甲戌本”怎么证明跟曹雪芹有关系呢?刘铨福的材料完全就是胡适和胡星垣合谋搞出来的,刘铨福不是曹雪芹同时代的人,如何证明是曹雪芹的材料是真的呢?
所以他一定是参与了造假。胡适在日记里讲过佛经,但是没有人说他是佛学家。胡适研究过敦煌,但没有人说他是敦煌学家。胡适搞过《水经注》,但是没有人说他是郦学家。胡适不过写过一篇《红楼梦考证》,但就被捧为红学家,而且被捧为“红学泰斗”。不过是两万字的文章,这里面的漏洞太多了。因为胡适阴魂不散。我把1955年胡适批判的八本书买来。写文章的那些人都是北大的大教授,有人说他们是在毛泽东的高压之下做了违心之论,其实好多地方打中胡适的要害。
(好了)
相关阅读: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