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干支历法和周易本源
——由干支纪年和生肖转换辩误,揭示北斗历本质及探究八卦周易和华夏文明起源
原创首发:陈林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剽窃必究
【内容提要】本文将要公布的重大学术发现,不但对于正确理解干支历是一个根本性的阐述,而且对于“北斗历”和干支起源的正确理解、对于河图洛书的破译、对于周易的起源和正确解读,乃至对于华夏文明的追踪溯源,也将是前所未有的里程碑似重大关键性论述,其意义价值乃华夏文明三千多年来未有之重大创见,对中国未来文化学术的重大影响不可估量。
近几年来,每年岁末年初,关于“干支纪年和生肖属相转换”的话题,总要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引发激辩,辩论的结果居然不是简单正确常识的广泛传播和确立,而是荒谬绝伦的胡言乱语甚嚣尘上惑乱视听。
干支纪年和生肖属相转换以立春为界,一到立春就换纪年干支和生肖属相,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正确常识,有什么好辩的呢?但凡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只要上网检索一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网站刊布的“日梭万年历”,就可以得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验证——一到立春就换纪年干支和生肖属相,从古至今从未变更;对比正史如《清实录》等记载,无一违悖。
有什么好辩的?
一、重申常识,扫荡谬见
有人居然说,“日梭万年历”是个人制作,有很多错误。持此谬论者不妨公开展示任何一条错误出来给大家看看。不用怀疑,持此谬论者半条错误都找不出来。“日梭万年历”不是什么“个人制作”,这是国家授时中心刊布的历法,除了节气交节时刻比古史记载更为精确,立春就换纪年干支完全相符。
有人居然说,干支历法是算命先生的鬼把戏,甚至说干支历不是历法。胡言乱语到了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的无知地步。中国的干支纪日已经不叠不乱地绵延了3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长的历法纪日,干支纪年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到今天居然被蔑称、诬赖为不是历法,真是数典忘祖丧尽天良。
自古以来,阳历干支历法和阴历朔望历的颁布是帝王统治权的象征,是帝王专权,每年年末朝廷都要举行颁历的“授时敬民”重大仪式,历书标明明年干支年的干支日期和阴历日期,以及24节气交节时刻,历书上还要钤印“钦天监”的官印。民间不但不能私颁私刻历书(私颁私刻历书重罪至死),甚至私习历学都被禁止。持谬论者妄称“算命先生的历法”,你们倒是找出任何一部所谓算命先生的私人历法来看看,再公开说清楚讲明白算命先生又是如何制历颁历。
有人举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历表为例,妄称干支纪年和生肖属相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转换。我首先要愤怒地质问紫金山天文台,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按照这样荒谬绝伦的历表,历史上、今天和未来的任何一个日子,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干支纪年、纪月和纪日的表述,毁灭传统莫此为甚。
对中国传统干支历法的全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国家级新闻媒体胡言乱语,名牌大学专攻中国历史地理的博导、专攻科学史的博导居然也信口雌黄,影响恶劣,流毒深远。你们的认知能力何在,你们的道义品格何在?
一般民众对干支纪年和生肖属相转换的问题有疑问,方便地查一查“日梭万年历”,就能迅速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干支历法感兴趣,想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查一查权威的天文历法著作和一般的天文历法科普读物,也能迅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至于一误再误。这么简单的常识居然得不到普及,究竟是什么道理?
在引入世界通行的公历之前,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就是朔望年,阳历就是干支历,众所周知的24节气属于阳历干支历。阴历是以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来制历,干支历则是以太阳的周期视运动来制历。阴历叫年,阳历称岁。
阴历对一般人来说都好理解,干支阳历却也不复杂,方便的理解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干支阳历,特别是24节气,可以看作是标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移动。比如,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由此以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夏至时直射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再逐日南移,秋分时又直射赤道,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至此又北移,到第二年春分时再次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这样一个周期运动,就是地球完成了绕日公转一周,这是一个太阳年,时长为365.2422日。这样一个太阳年,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就是用干支年来标记的。一个干支年标记的起点,不是春分,而是立春,即从当年立春开始,到下一年立春止,地球绕日一周。24节气,可以看作是标记一个干支年中太阳直射地球特定纬度的24个日期。
一个干支年分为24节气,十二个干支月每月占两个节气;干支月的月首,也是以节气为界,而不是以阴历朔望月的每月初一为首。这个道理很简单,干支历是阳历,跟阴历朔望根本不搭界,岂可混为一谈。
中国的干支历,是与太阳运动紧密相关的历法,它跟世界通用的现行公历还不一样,后者是人为的划分,不能精确反映太阳的视运动状态。比如2015年2月4日立春,公历2月4日本身并不能反映太阳视运动状态,但是干支历的表达就不同,干支历会标明,当日11时28分27秒立春,这就是说在这个特定时间,太阳运行到了黄经315度。
正因为干支历与太阳运动紧密相关,一个干支年才能相当精准地反映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长。阴历朔望年却不同,按月相周期性变化设置的阴历朔望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等长,其实是一个很粗糙的历法。因此古人设计了“闰月”,给阴历年加月份补日子,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这就是说,19个阴历年加上7个闰月,才能与19个阳历干支年等长,即与19个太阳年等长。这样看来,中国传统的干支历,还是阴历置闰校正的标准;换言之,干支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祖宗。不知干支历法,不是数典忘祖又是什么?
既然干支历这么准确,为何自古以来帝王纪年却不用干支年为起始终止,却与阴历朔望年同步呢?
干支历虽然准确,但是日常生活中用起来却不方便。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每个节气的交节时刻都不一样,同一个节气每年的交节时刻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干支年的起迄时间不一样,每个干支月的起迄时间也不一样,同一个干支日会分属不同的干支年和干支月。
由于这种不方便,帝王纪年就只能与阴历朔望历相同步,而干支历最大的用处就是记录人们的生辰八字、标记日子的所谓吉凶祸福。现代人对算命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抱持轻蔑态度,倒可以让人理解;但是由轻蔑迷信,进而轻蔑干支历,那就是无知了;无知而顽固不化胡言乱语,就是无良。
以上简要重述干支历法和阴历朔望历常识,希望广大读者积极验证,及时补课,不要再任由谬论泛滥。不能普及和坚持正确常识的国度是可悲的,指鹿为马不是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泯灭道义良知、行将亡国灭种的明显标志。
二、详参北斗,重大发现
干支历如此重要,但干支历的起源,即华夏先民创设干支历的方式方法,自古以来莫知其所以然,真可谓“道行天下,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今天,趁着重申常识的机会,我要首次详细公布本人秘藏多年的重大学术发现,即首先正确解答了干支历法创设的由来,破除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斗柄指向”、“北斗历”的错误认识。
本文将要公布的重大学术发现,不但对于正确理解干支历是一个根本性的阐述,而且对于“北斗历”的正确理解、干支起源、河图洛书的破译、对于周易的起源和正确解读,乃至对于华夏文明的追踪溯源,也将是前所未有的里程碑似重大关键性论述,其意义价值乃华夏文明三千多年来未有之重大创见,对中国未来文化学术的重大影响不可估量。
本文不打算以一本正经、旁征博引的学术论文形式写作,而是写成简明扼要、有据可查的科普式小文,作者节省时间精力,读者也可轻松阅览。本节首先细谈干支历法与“北斗”和“斗柄指向”的关系,为行文简洁,所引图文不一一注释出处,非为掠人之美,知者谅之。
上文提及,干支历“可以看作是标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移动”,但是华夏先民创设干支历法并不是去标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不是去观察太阳周期性视运动在黄道的位置。
干支历的创设,本源于“北斗历”,即华夏先民用观测“北斗”周期性视运动的方式来创制历法;换言之,华夏先民通过标记“斗柄”的周期性指向来设历。
看到这里,博学的读者可能马上要对我发动猛烈的嘲笑抨击——“北斗历”和“斗柄指向”的问题怎么是你陈林首先发现的呢,自古以来学者都知道——且慢,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先民的“北斗历”和“斗柄指向”不但茫然无所知,而且根本就搞错了“北斗”和“斗柄”,直到本人才完全正确地弄明白了什么是“北斗”和“斗柄指向”,一系列问题由此迎刃而解。
华夏先民如何用“北斗”和“斗柄指向”来标示季节、制定历法呢?众所周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鹖冠子》第五《环流》篇写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个“斗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斗柄”在何时、以何种方法,才能指示东南西北及其对应的季节状况呢?
自古以来,后世学者文人无一例外将《环流》篇提及的“斗柄”认为是“北斗”,即众所周知的“北斗七星”。现今出版的各种权威天文历法论著和科普读物,谈及指示季节的“斗柄”、“北斗”和“北斗历”,无一例外都认为就是“北斗七星”和据“北斗七星”创制的历法。
这个错误理解一错三千年,到现在必须纠正了。
请问:“北斗七星”如何通过东指、南指、西指、北指来指示季节呢?对这个问题只要细究就会发现谬误,可是三千年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自古以来人云亦云,稀里糊涂,以讹传讹,直到我来穷追不舍正本溯源。
古人计时,将一天分为100刻,故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古人观天文有两个重要时间,即“昏”(又称初昏)和“旦”(又称初旦),“昏”是日落后两刻半(36分钟),“旦”是日出前两刻半(36分钟)。
《环流》篇所讲的斗柄指向,就是“斗柄”在“昏”时的指向。
各位可以用天文观测软件模拟“北斗七星”在昏时的指向,从立春开始,逐个检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初昏斗柄的情况。我告诉大家,我仔细检验了好几年,“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根本不符合《环流》篇的叙述,根本无法标示季节。
在反复检验、困惑和推敲过程中,我终于恍然大悟,《环流》篇所述的“斗柄”根本就不是“北斗七星”;具有标示季节作用且用以制历的“北斗”也根本不是“北斗七星”,“北斗历”跟“北斗七星”根本无关。
什么是指示季节、用以制历的“斗柄”和“北斗”?这个“斗柄”和“北斗”不是“北斗七星”,而是同样形状像“斗”的北天星宿“勾陈”(六星),相当于西方星座的“小熊座”。我的这个发现,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史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和突破。
勾陈第一星叫“玉皇大帝”,即北极星,它与第四星的连线,就是真正的“斗柄”。勾陈第一星“玉皇大帝”和第四星,就是西方星座“小熊座”的阿尔法星和beta星,换言之,“斗柄”也就是“小熊座”阿尔法星和beta星的连线。
“勾陈”的斗柄如何周期性地指示季节,并可用以制定“北斗历”呢?这就是勾陈斗柄在每日初昏时的指向具有季节标示作用。具体说来如下:
每到立春,当天初昏时,斗柄垂直向下;此后逐日初昏时斗柄指向逆时针上扬(向东指);
每到立夏,当天初昏时,斗柄水平指东,此后继续逐日初昏时指向逆时针上扬(向南指);
每到立秋,当天初昏时,斗柄垂直向上(指正南),此后逐日逆时针下行(向西指);
每到立冬,当天初昏时,斗柄水平指西,此后逐日逆时针下行(向北指),直至第二年立春初昏,斗柄再次垂直向下指向正北。
这就是对《环流》篇斗柄指向及其季节标示的正确解释,也是对干支历法及北斗历本质的首次正确揭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初昏时斗柄指向在北天构成一个大十字。
从立春开始,每日初昏时斗柄指向呈逆时针转动,转一周360度,回到垂直向下位置,这是第二年立春的开始。如此一周,实际上标记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长,当然也标记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特定纬度周期性运动的日期。因此,斗柄的转动跟地球公转、太阳视运动息息相关,北斗历实质是不折不扣的太阳历。
斗柄指向回到立春初昏时垂直向下的位置重新开始逆时针上扬,这就是一个新的干支年的开始。试问——立春不换纪年干支,等到阴历正月初一换纪年干支,这是什么道理?
如图所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初昏时斗柄指向分别是北天大十字各直角的平分线,分至时指向构成北天一个大X。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初昏时的斗柄指向与这个大X一起构成北天一个大“米”字。
本节最后指明斗柄指向、北斗历跟天干地支的关系,亦即明确斗柄指向、北斗历为何就是干支历,干支的起源本于北斗。
斗柄初昏时的指向绕天一周360度,24个节气斗柄指向等于将一个大圆平分成了24等份。每两个节气构成一个干支月,一个干支年就被平分成12个干支月。
每个干支月起始的节气,初昏时斗柄指向将北天大圆平分成12个等份。这在华夏先民看来,等于将地面的大圆也分成了12个等份。因此,从立春开始,初昏时的斗柄指向在地面的位置,按月依次被标记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12个位置,这就是“地支”。
立春初昏时,斗柄指地面子位;立夏初昏时,斗柄指卯位;立秋初昏时,斗柄指午位;立冬初昏时,斗柄指酉位。因此,子午即正北正南向,卯酉即正东正西向,其余地支各有方位指征。
(注:上说有误,立春初昏勾陈斗柄指的是寅位,冬至初昏时才是指的子位,其余类推。)
天干是启闭四时的方位,在地面大圆上,甲乙是立夏初昏时斗柄所指正东,丙丁是立秋初昏时斗柄所指正南,庚辛是立冬初昏时斗柄所指正西,壬癸是立春初昏时斗柄所指正北,戊己则是斗柄运行的中枢方位,属于中央。
这就是天干地支起源及本意的首次正确解释。天干地支在地面的方位,各位找风水罗盘看一看就会有印象深刻,这实际上也能说明,风水盘创制的本源也在北斗历,北斗历是华夏先民创建宇宙模型的根本起点。
三、河图洛书,本北斗历
如上文所论,正确理解了标示季节的“斗柄”及其指向,就可以正确理解“北斗历”,正确解释干支历法的起源。不仅如此,这项重大学术突破将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会直接导致对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千古悬疑的正确理解,以及提供追踪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线索。
本节小文先谈一谈对“斗柄指向”和“北斗历”的正确理解如何导致了对河图洛书的正确破译。
华夏三千年来,“河图”“洛书”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其本源从未得到准确的揭示。由于河图洛书是八卦周易之源,而易为群经之首,准确理解河图洛书当然意义价值非凡。
“河图”和“洛书”
当正确理解了“斗柄指向”和“北斗历”,有关河图洛书的千古悬疑迎刃而解。
我凝视河图,毫不怀疑这就是一张星图,是以勾陈斗柄在启闭四时初昏的指向,加上东南西北特殊时间出现的特征星宿。
河图和洛书中央的五个连线白点构成的十字架,自古以来从未得到正确解释,而当我正确理解了“斗柄指向”和“北斗历”,立即就明白了这个十字架一定是且仅是勾陈一(北极星、玉皇大帝、小熊座阿尔法星)与勾陈四(小熊座beta星)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初昏时的连线指向组合图。
众所周知,河图有方位,左边(三个连线白点和八个连线黑点)是东方,上边(七个连线白点和两个连线黑点)是南方,右边(九个连线白点和四个连线黑点)是西方,下边(一个白点和六个连线黑点)是北方。
如果我对中央十字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东南西北方白点黑点的组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们跟斗柄指向、北斗历、干支历法以及特征星宿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详细申论。
华夏先民不但观测昏时的斗柄指向,而且观测昏时、旦时南中天出现的星宿。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天文中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组合星宿构成的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就详细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昏旦时南中天出现的特征星宿,有的属于二十八星宿,有的则是二十八星宿之外的星宿。例如:
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
孟夏之月,昏翼中,旦婺女(即女宿)中。
孟秋之月,昏斗中,旦毕中。
孟冬之月,昏危中,旦七星(即星宿)中。
我仔细揣摩河图,坚定地认为这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时的斗柄指向,以及标示四时昏旦在南中天出现的星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观星软件仔细验证。
河图东边,三个连线白点、八个连线黑点,是否分别为立春昏旦时南中天出现的特征星宿呢?用观星软件模拟,立春时,昏毕(八星)中,旦心(三星)中,这对应了河图东边的连线白点黑点数,但与《吕氏春秋》的记载并不相符。
不过,毕宿和参宿同属西方白虎七宿,心宿和尾宿同属东方苍龙七宿,用观星软件模拟现在的立春昏旦南中天星宿,当然会与古人记载有出入,不但时间相隔久远星宿位置会发现变化,观测地点的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星宿。
无论如何,现在的观测结果,立春时昏毕中旦尾中,却能够对应河图东边的图形。那么,其他三边的连线白点黑点与立夏、立秋、立冬昏旦时南中天的星宿是否对应呢?用观星软件模拟的结果如下:
立夏时,昏星(七星)中,旦虚(二星)中,对应河图上边二、七。
立秋时,昏氐(四星)中,或昏亢(四星)中,旦参旗(九星)中,对应河图右边四、九。
立冬时,昏斗(六星)中,或昏建(六星)中、昏牛(六星)中,旦大犬(即天狼星)中,对应河图下边一、六。
大犬(天狼星)是夜空中特别明亮的一颗星,虽然它不属于二十八星宿,但用它作为立冬旦时南中天出现的特征星宿,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即符合实际的观测,也对应了河图的情况。
观星软件模拟的结果对比《吕氏春秋》,看起来有出入,但仔细研究却发现和相似。如《吕氏春秋》记载“孟夏之月,昏翼中,旦婺女中”,软件模拟则是“昏星中,旦虚中”,而星、翼同属南方朱雀七宿,星宿排在翼宿之前,也就是说,星宿要比翼宿早一些经过南中天。《吕氏春秋》选择“翼”,软件模拟看到的是“星”,这是由于观测古今时间、观测地点以及星宿位置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同,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选择昏旦时南中天的星宿来定季节和方位,这是无可置疑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只有如此解释,河图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河图标记的启闭四时昏旦南中天星宿,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与《吕氏春秋》不同,二者分属不同的观测系统。
破译了河图,再看洛书。我毫不怀疑这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时南中天出现的特征星宿,因为洛书中央的白色连线五点就是斗柄启闭四时初昏的连线组合图。
问题在于,洛书中记录的八时南中天星宿,究竟是昏还是旦出现的呢?这个问题不南,用星空软件逐个模拟就能得出结论。
众所周知,洛书也是有方位的,从左边三个连线白点开始,顺时针看过去,分别是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
那么这些连线白点黑点,到底是不是我所判断的八时南中天在昏或旦时出现的特征星宿呢?大家何不动手用观星软件模拟呢?
我模拟的结果是,这些黑点白点,有的是昏时南中天星宿,有的是旦时南中天星宿。如左上角连线四个黑点,我认为这是春分日旦时南中天的星宿,即亢宿(四星)或氐宿(四星);右下角黑色连线六点,我认为这是秋分日昏时南中天星宿,即斗宿(六星)或建宿(六星)。
洛书的创设者为什么要这样来选择星宿呢?我一时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请大家动手模拟,开动脑筋,把正确结论告诉大家。
限于篇幅,我在此不详列模拟观测结果与洛书对应的情况,请大家动手自行验证。我要强调的是,河图洛书的本源就在北斗历,不如此解释,河图洛书的本质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也不能正确破译周易的奥妙等一系列问题。
四、华夏周易,文明肇始
众所周知,河图洛书是八卦周易之源,但这熟烂的传说究竟是什么意思,河图洛书如何成为华夏先民创设八卦和周易的根本,自古以来没有人说得清楚明白成为常识定论。
现在,我公开指出河图洛书本源于以勾陈斗柄初昏时指向指示季节的“北斗历”,八卦周易的千古悬疑即将由此完全解开。但今天我不打算在有限的篇幅里详加论述,事实上单用一篇文章也不可能说清楚全部问题,而我现在也并没有完全解答全部问题,因此我谨在此提出正确的思路方法,抛砖引玉,以待高明。
《周易系辞》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抽象的说法,对比四时八节初昏时斗柄指向,就可以得到生动形象、准确深刻的理解。
众所周知,用阴阳学说,可以解释这一句话,这没有问题。但从不为人知的北斗历来看,我的理解是:
太极就是勾陈斗柄,两仪就是勾陈一(北极星)与勾陈四两星的连线,这个连线在四立初昏时有垂直水平的四个指向,这个连线在启闭分至八日初昏时有八个指向,因此根据这样的时空关系,先民创设了八卦。这是对八卦创设缘起的首次科学解释。
上文论述,启闭分至八日初昏时勾陈斗柄的指向,分别反映在河图洛书中;洛书的八个方位,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日初昏时勾陈斗柄逆时针流转的指向。勾陈斗柄指向的八个方位、八个时间点,就是八卦创设的根本。
要清晰地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来看看周易《说卦传》的记述: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说卦传》后文又说到了八卦的方位,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后天八卦图。众所不知的是,这个后天八卦图是如何创设的呢?
一旦正确理解了北斗历是河图洛书之源,我们就能正确破解后天八卦的创设缘起,正确破解的一个关键点是,什么是《说卦传》中的“帝”呢?
毫无疑问,帝就是勾陈一的“玉皇大帝”(北极星),所谓“帝出乎震”隐指的就是斗柄从立春初昏时垂直向下开始逆时针流转,这是一个新的太阳年(干支年)的开始。斗柄指东,天下皆春,震卦放在洛书标记的东方,所以有“帝出乎震”的说法。
“齐乎巽”,为什么说“齐”呢?“齐”就是春分时昼夜等长,在洛书中就是东南方标记的春分点,巽卦放在这个位置,所以“齐乎巽”。
最后的“成言乎艮”之“成”,就是斗柄“完成”绕天一周360度,一个太阳年(干支年)结束。斗柄冬至初昏指东北,艮在洛书中东北方,所以说“成言乎艮”。
没有正确了解斗柄指向的季节标示和“北斗历”,《说卦传》的这个说法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也就不能理解为何河图洛书是创设八卦的根本缘起。
八卦周易的问题,本文不打算展开,点到为止,敬请有心有力者据我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研究。
正确理解了北斗历,不但是正确理解八卦周易的关键,也是探究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反复谈到,华夏先民创设北斗历,根据的是勾陈斗柄在初昏时的指向。这里涉及到一个观测点的问题,因为很可能在某个特定的观测点,立春初昏时,勾陈斗柄恰好垂直向下,此时毕宿恰好运行到南中天,旦时心宿恰好运行到南中天,其余情况类推。
在不同的观测点,昏旦的时间不一样,在该地昏旦时观测到南中天星宿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正确了解了北斗历与河图洛书,我们就可以结合观星软件反复模拟以及史料记载,追踪溯源寻找创设北斗历的先民的观测点,这个观测点(如果实际存在的话),极可能是华夏文明肇始的聚居地权力中心,这个成就在人类学术史上的意义价值当然是非凡的。
正确理解了北斗历,在此我以一个有趣轻松的话题结束本文,先请大家看所谓的“司南”图。
图中方盘上的大勺子,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具有指南作用的磁勺“司南”。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如此形状的磁石勺子根本不能指南。那么,这个方盘上的勺子,到底是神马东东呢?自古以来没有人说清楚讲明白,现在我来告诉大家正确答案。
正确了解了北斗历,看看方盘上的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大家还想不到这个勺子是什么吗?
没错,这个勺子就是勾陈北斗。
(好了)
【补正后记】拙文因干支历之辩诬而起,未及深思熟虑,挂一漏万,刊发后蒙陆群@御史在途、@俞心樵
及推特诸友大力转发,引起热议,故深恐谬种流传,必须补正。博学专精的推友老杨@laoyang945、许晖@yangpigui、星河舰队@stariver
等先后指出,先民观测制历时小熊座和北斗七星并不在现在的位置,北斗七星或具有启闭分至初昏时的季节指向性。一语惊醒梦中人,实在是我疏忽了。经初步模拟3000年前勾陈和北斗的指向,我必须承认,确实如此。但另一方面,小熊座因靠近北极,其指向性更为明确,且能够成为制定天干地支的直接标准。同时,以河图洛书中心的连线五星来论,若此十字架不是小熊座双星连线在启闭四时初昏的指向组合,则河图洛书似不可解。无论如何,拙文首先指出以“北斗历和启闭昏旦南中天星宿”来解河图洛书及周易,应是极有价值的创见。老杨更指出先民观星参照了小熊座和北斗七星的组合,这更使我想到太极图中阴阳双鱼的创设或本于此。本人学识浅陋,拙文若能抛砖引玉,导向更多真知灼见,破译千古悬疑,则幸甚。
相关阅读:
——小议干支纪年生肖属相以每年立春为界,而非起讫于农历正月初一
——再论干支纪年、生肖属相以每年立春为界转换,而非起止于正月初一
——浅谈著名历史学博导、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有关干支历法的“逆天”言行
重点推荐:
——用人人可验的简易证据轻松证伪自胡适以来红学诈骗集团的欺天骗局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04720,470173,475454&cid=0,0,0&sid=474001&advid=358&camid=37389&show=ignore&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t=0)